傳唱與新創:從黑膠時代到CD時代(107認證)
報名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上課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

課程介紹

課程安排

夏季閱讀第六場講座特別邀請原民電台主持人徐睿楷(Eric Scheihagen)先生與中臺科技大學劉智濬教授,以「傳唱與新創:從黑膠時代到CD時代」為題,以對話的方式,分享兩人對不同年代與時代原住民歌謠與文化創作的觀察及心得。本場講座由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呂姿玲主任主持。 徐睿楷,美國人,大學主修亞洲政治與歷史,現任原住民廣播電台「原聲探索」節目主持人。1992年來到台灣之後,長期關注臺灣流行音樂發展脈絡,對於尋找流行歌曲最初樣貌深感興趣,黑膠唱片的考古與蒐集、原住民山地歌謠的研究,是他最廣為人知的項目。 劉智濬,台灣文學研究者,現任中臺科技大學文教經營事業研究所副教授。1990年代中期開始投入原住民文學、歌謠、文化的探索,特別留意當代原住民創作歌謠發展,近年執行科技部計畫,訪談原住民創作歌手,聽到很多與創作有關的故事。 兩位主講人先從自己研究音樂、接觸原住民文學與音樂的契機開始說起。兩人接觸原住民音樂的時候,正好經歷臺灣原住民音樂與流行歌謠的轉淚點。1993年,西方樂團Enigma在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中放入阿美族郭英男吟唱的阿美族歡聚歌,該曲在1996年成為奧運宣傳曲,因此讓原住民音樂在臺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1999年卑南族警察歌手陳建年獲得金曲獎後,原住民流行音樂也逐漸成為臺灣主流音樂的一部分。 從早期的檳榔兄弟、北原山貓、胡德夫,到中生代的陳建年、巴奈,以及新生代的Matzka、桑布伊(Sangpuy),徐睿楷細緻地向觀眾分析他們的音樂如何在翻唱原住民老歌的同時加入自己的創作元素,成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劉智濬教授也跟大家分享研究原住民音樂與訪談的經驗,以及原民音樂如何反應族群文化生活的變化以及表達歌手對傳統與身份的認同。例如早期因為離開部落來到都會討生活,離鄉背井的原住民開始林班歌的創作,夾雜了母語、國語、台語甚至日語,也融入了傳統古調、日本歌謠和流行歌曲,充分表現出一個時代因為產業結構與文化流動所創造的特殊產物。劉教授也指出,原住民流行音樂和其他主流音樂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原住民歌手如胡德夫、巴奈等會用歌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媒介,也讓歌曲成為原住民運動的延伸。
  • 傳唱與新創:從黑膠時代到CD時代(107認證)
  • 問卷調查
教師 / 圖書館事業發展組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