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如夢憶群英:櫟社詩人的「臺灣心」與「師友情」(109認證)
報名期間:從 2019-04-18 到 2020-12-31
上課期間:從 2019-04-18 到 2020-12-31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

課程介紹

課程安排

廖振富教授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研究領域:臺灣古典文學、臺灣近現代文學、日治時期日人在臺漢文學、臺灣文學史料;尤其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之挖掘,從中探索日治時期臺灣新、舊知識份子文學與思想之世代傳承。另外,也關心臺灣文學在中小學的播種紮根,並開展「日本在臺漢文學」的全新研究領域。 詩的歷史,就是記憶的創造。櫟社是日治時期臺灣享譽盛名的傳統詩社,霧峰林家林癡仙、林幼春、彰化賴紹堯共同發起,成員多出身臺灣中部,道義結盟的團體,以維護、傳承漢學命脈為己任,思想進步,不抱殘守缺,且特重操守氣節,成員文學素質高,莊永明推崇為「第一影響力詩社」。他們的結社,奠基在面對殖民統治以詩學延續漢文化的使命感與危機意識,堪稱是志同道合的道義結盟。 廖振富教授演講以史料奠基,鎖定櫟社社員互動往來的相關詩作,其核心人物林獻堂、林幼春、蔡惠如等人,既有深厚古典詩學素養,又能以開放胸襟吸納、傳播新思想,為爭取臺灣人的自由民權,與知識青年並肩奮戰。而第二代社員中的莊垂勝、葉榮鐘,則是跨越日治到戰後的新世代知識分子,對近代臺灣歷史與文化傳承貢獻卓著,其中不能忽視他們都受到林獻堂、林幼春、蔡惠如等人的栽培與精神陶染。 全場演講廖振富教授以信函、手稿、照片等珍貴圖像及詩作剖析,彰顯該社成員對臺灣命運的思索與關照,他們如何互相砥礪文化理想。以莊龍贈詩為例,社友相知,亦莊亦諧;「治警事件」林幼春、蔡惠如的惺惺相惜,在艱困中彼此鼓舞鬥志,堅持理想與操守,為臺灣近代文化人點亮生命的光輝。而兩代社員間的互動,不但充滿溫暖的師友情誼,也飽含深厚的文化意識,進而為臺灣近代知識分子樹立人格典範,彰顯文學理想及其價值,值得當代臺灣人重新再認識。 春雨芳霏,現場聆聽的讀者跟主講者熱情互動,廖振富教授以臺語吟誦葉榮鐘作品〈萊園聽鶯〉,優美具有韻味的語調,呈現詩的意境,全場爆以熱烈的掌聲。有人提出葉榮鐘詩作闡釋、櫟社是否有女性成員、如何研究賴和、傅錫祺詩集附錄等問題,廖振富教授以豐富的學識、獨到的見解,逐一回答。廖振富教授鼓勵聽眾政治認同跟文化傳承意識不必然相同,臺灣文化觀照不能僅以漢族觀點視之,應融入新的元素如原住民、新住民等,文化思索觀點發人深省。
  • 滄桑如夢憶群英:櫟社詩人的「臺灣心」與「師友情」
  • 問卷調查
教師 / 圖書館事業發展組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