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琵琶行〉中之哀悼亡明與自我懺悔(107認證)
報名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上課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

課程介紹

課程安排

清順治二年 (1645) 五月,南明弘光朝土崩瓦解,吳偉業(梅村,1609-1672)攜家人百口避難長洲礬清湖浹月,後逼於時勢,返里。三年季春,因緣和合,梅村作〈琵琶行〉,乃其於南明朝覆亡後「梅村體」敘事歌行之初試,而膾炙人口至今。由夜聽琵琶而及明崇禎朝覆亡之痛史,〈琵琶行〉乃梅村「史詩」之大手筆、「歷史創傷」的展現。梅村之〈琵琶行〉乃太倉南園夜奏琵琶的詩性再現,也是梅村通過琵琶演奏以及江南音樂發展的情況,對晚明江南文化的愉悅、耽溺與墮落所作的、誠懇的凝視與內省,內裡滿載著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懺悔之情。 這個「反思-批判-懺悔」的話語在詩中由一系列與「南」有關的意象及其喻意陸續、相互築構而成;與此江南隱喻系統相對的是「北」。相對於「南」,這個「北」的象喻系統在內涵上其實比較貧乏,沒有充分開展。循此思之,可見梅村念茲在茲的是「江南」,而「北」,其幌子耳。 梅村似謂晚明以降江南之「樂」(兼音樂、逸樂二讀)盛行、橫流,「江湖滿地〈南鄉子〉」,導致「盡失傳頭誤後生」。既然〈琵琶行〉的內核是「先帝十七年以來事」,那麼,梅村通過「江南樂」、「南鄉子」所反思與批判的,就某一意義言,就是江南文人、社群、地方文化、文化性格與國家命運、政治、歷史的關係。要言之,明清改朝換代,「換羽移宮」,百姓淪為「相對苦南冠」之人,江南文化難辭其咎。
  • 吳偉業〈琵琶行〉中之哀悼亡明與自我懺悔
  • 問卷調查
教師 / 圖書館事業發展組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