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風月的內需與外銷(107認證)
報名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上課期間:從 2018-03-01 到 2018-12-31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

課程介紹

課程安排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12月8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游靜(Yau Ching)副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由美國籍游靜教授主講「珠江風月的內需與外銷」,邀請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馮品佳講座教授主持。曾與秦淮風月、揚州畫舫、海上花魁分庭抗禮的珠江風月一直比較少學者研究。慕名而來珠江游玩的中國各地文人雅士對於「窄袖輕衫裝束新,珠江風月漾胡塵」別有特色的景緻與地方習俗,偶有微言。游教授的演講透過研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的畫報、譴責小說等對娼館、妓樓等風月文化的描寫,重新檢視性別、殖民、種族政治與華南現代性的關係。 廣州在《南京條約》前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Canton System),香港在《南京條約》後成為英國殖民地,可以說全世界要與中國貿易的外國人都需前來廣州。市民階級的壯大、外國人士遠渡重洋而來、都市人口的集中,帶動該地性產業的發展。蜑家、娼妓、幫派、樂館等行業各自有其營運及生活場域。但由於當時不少廣州、香港及澳門女性與外國官兵水手及商人接觸後患上性病。1857年,英國以「傳染病條例」(Contagious Diseases Ordinance)在香港變相設立公娼制度,比起英國本土(與其他殖民地如印度等,都要早。游教授指出,民國廢娼運動在自詡為革命發源地的廣東,引起不少討論,提倡社會道德論者與代表英國的港督,以及地方人士對此各有不同看法。珠江三角洲人口流動不絕,廢娼後風月產業被地下化,又造就了新的性別階序。
  • 珠江風月的內需與外銷
  • 問卷調查
教師 / 圖書館事業發展組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